現在位置: 機構典藏 > 詳目
    008吳建昇-通識教育學刊(黑白)(7).pdf
    • 放大檢視
    • 播放
    008吳建昇-通識教育學刊(黑白)(7).pdf檔名:1426002639949.pdf
    篇名/題名:台江浮覆以前的洲仔尾地區
    摘要:洲仔尾地方,在十七世紀中葉以前是屬於西拉雅平埔族的活動範圍。
    不過到了荷蘭時代,因為大量招徠中國農民拓墾,遂使洲仔尾成為漢人的
    農場或聚落所在。到了明鄭時期,受到軍隊缺糧、「官田」的耕地調查措施、
    引進中國保甲制度,以及數次戰禍的影響,一度使洲仔尾的發展中挫。一
    直到台灣被納入滿清版圖後,由於社會秩序日益安靖、賦稅大幅減輕,以
    及農民取得「官田」的土地所有權,遂使洲仔尾的農業開發大不同於荷鄭
    時期。不過讓洲仔尾地方更進一步發展的關鍵,則是「洲仔尾鹽田」的開
    闢。洲仔尾因鹽業新興之後而繁榮發達,不僅地方人丁戶口增加,聚落規
    模擴大,也帶動了原有貿易之興盛;甚至出現鹽行、渡船頭、泉州街等邊
    緣聚落;洲仔尾的數座老廟亦在此一時期陸續興築。此外,清廷於康熙末
    年亦將北路官道改經此地,並且設塘汛駐兵,這又讓洲仔尾躍為軍經重地。
    然而,卻也因洲仔尾位於水陸要衝,每逢大亂,必有爭戰,而讓居民損失
    慘重。且濱海低窪的洲仔尾地區,時常遭受風災水患之害,不僅官道交通
    因此中斷,鹽場亦因嚴重毀損而他遷,居民的生命財產飽受風雨的威脅。
    道光3 年(1823)7 月,台江內海因暴雨而浮覆,再使洲仔尾頓失港口漁
    村之機能,雖然聚落仍有官道交通之經過,然其盛況已大不如前。
    類型:期刊論文
    西元出版年:2008
    著作語言:zh_TW
    關鍵詞:臺南臺江內海鹽行洲仔尾永康
    作者:吳建昇
    學校系所:通識教育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