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經》「名」源彙觀-王汝華.pdf檔名:1426002663895.pdf
|
篇名/題名: | 《易經》「名」源彙觀 |
摘要: | 「姓名」,為人的基本代號,而命名之所由,則常反映其人所處的社會制度、歷史階段、風俗習慣、婚姻型態,並透顯出個人的的價值觀念、思維方式等。古人除姓氏名稱外,尚有字或號等,大抵以言,「姓」是族號,同姓代表同族;「氏」則是「姓」的分支,亦即同族子孫幾經遷徙,散居各處,每一分支即有一稱號作為其標誌,此即是「氏」。唯戰國之後,以氏為姓,姓氏漸次合一,及至漢代,通稱為「姓」。至於「名」則是一個人的稱呼,古人出生三個月後,由父親命名,《孟子.盡心下》:「姓所同也,名所獨也。」無論單名或雙名,均標誌出個體的獨特性,藉以分別彼此。至於古男子於年二十加冠禮時取「字」,女子則十五於笄禮時取「字」,「字」多由「名」滋衍而出,時有意義上的關聯,並多用以彰顯德行。至於「號」,則是「名」、「字」之外的另一種稱呼,或為「自號」,呈現個人的思想志趣;或為「人號」,即他人為表達對所稱者的敬意,而以其官職、出生地或死後諡號稱之。至於今人命名,則多僅見「姓」與「名」,「字」、「號」多略而不用,但仍偶取小名、筆名、藝名或化名等。 |
類型: | 期刊論文 |
西元出版年: | 2011 |
著作語言: | zh_TW |
作者: | 王汝華
|
學校系所: | 美容造型設計系 |
|